1983年,沈阳话剧团有个姑娘叫陈晓旭,总抱着一本《红楼梦》,二十出头,身子单薄,平日里给演员缝戏服,没人觉得她能成什么气候,有天她在报纸上看到央视在选林黛玉,咬牙写了一封信,说了说自己怎么想这个角色,那时候谁也没料到,这封信会让她后来成了人人认得的林黛玉。
北京的选角现场人挤人,王扶林导演坐在台下,眉头一直没松过,五个月了,一直在找合适的人,投资方催,电视台问,他心里压着事儿,试镜的女孩们穿着古装,演得要么太用力,要么太僵,怎么都不对味儿,那种又悲又活的感觉,怎么也抓不住,有天他翻信,一封从沈阳寄来的信突然停住了他的手,写信的人没学过表演,可她说林黛玉的样子,让他心里一动。
剧组通知陈晓旭来试镜的时候,她连北京都很少去,那天她穿着一件蓝布衫走进排练厅,王导看了她一眼,她轻声读着台词,眼神里透着点说不出的慌,王导后来跟人说就是她了,那种难过是打骨头里出来的,其实她当时手心全是汗,可王导看中的不是她演得多像,是她身上那股子没装出来的真劲儿,不像别人,非得摆出个悲剧美人的样子。
选角结束那天,王导一个人在办公室里,盯着墙上贴满的照片,投资方又来催,他还是不肯换人,林黛玉不能将就,她是这一剧的魂,陈晓旭在剧组里常对着镜子练黛玉的兰花指,有次不小心碰碎了镜子,王导笑着跟她说别急,慢慢来,没人知道,这个看着普通的沈阳姑娘,真把整个《红楼梦》的拍法给改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