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社云南德宏9月17日電
中新社記者 繆超
華燈初上,在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傣族古鎮(zhèn),一場奇特的戲劇歌舞快閃上演:傣王在王后、大臣、將軍簇擁下登場,孫悟空、孔雀公主、大象緊跟其后。
這位從傣族戲劇中走出的“傣王”,妝造怪誕不經:金塔王冠、菱角披肩系傣族傳統(tǒng),紅臉美髯似京劇關公。
傣族男子歷來不蓄胡須?!按鐾酢眾y造何以如此?或可從地理經緯中尋得答案。
傣劇發(fā)源地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,東北連通中國腹地,南接東南亞,向西可通南亞。傣劇在多元文化交融中誕生和發(fā)展。
5月21日,德宏瑞麗一個鄉(xiāng)村傣劇博物館內收藏的劇本。中新社記者 劉冉陽 攝
德宏州傣劇傳承保護展演中心主任們從高向中新社記者介紹,約二百年前,中原京劇、皮影戲傳入德宏盈江,逐漸影響傣族“轉轉唱”這一演繹歌舞佛經的古老藝術,從而奠定早期傣劇雛形。
在德宏瑞麗一個鄉(xiāng)村傣劇博物館,百年前戲服和劇本,便是歷史的回聲。館藏皇帝龍袍、將軍衣甲、文臣官帽等男角服飾以及刀槍棍棒,有京劇、滇劇風格。對比鮮明的是女角戲服——傣族特有緊身短衫和筒裙,彰顯熱帶地區(qū)審美。
鎮(zhèn)館之寶為老劇本《漢光武》《千瓣蓮花》,前者代表移譯自京劇、滇劇之劇目,后者是傣族敘事長詩、民間神話劇目代表,此外還有源自印度史詩的《南西拉》。三出戲,三種文化,同登一個舞臺。
“傣劇興起于上層社會,慢慢流行于民間,最盛時德宏每個傣寨都有戲班?!眰儚母哒f,凡遇婚典、開門節(jié)、春節(jié),各傣寨戲班敲響铓、鑼、鈸,男女老幼聞聲聚攏,演員繪紅白黑臉譜登場,愚賢忠奸當場辨認。
因傣劇在德宏民間備受熱捧,1960年在云南省各文化部門支持下成立德宏州傣劇團(后更名為德宏州傣劇傳承保護展演中心),這一民族戲劇的發(fā)展由此走向正規(guī)化。
20世紀90年代初,德宏州傣劇團從民間選拔一批可造之才,送到中國戲曲學院學習,們從高就是其中之一。他們在北京四年時間里,系統(tǒng)學習中國戲劇的“唱、念、做、打”。
早年,傣劇表演動作簡單,演員退三步聽提詞,上三步唱臺詞,觀眾以聽戲為主?!把輪T聽錯提詞,鬧出不少笑話?!眰儚母叩热藢W成歸來后,變提詞為記詞,為傣劇增加了視覺沖擊。
“有些開場戲,我們翻飛騰躍、?;?,一口氣連翻二三十筋斗?!眰儚母哒f。在“科班生”演員努力下,傣劇走向中國各地展演,赴東南亞、歐洲演出,好評如潮。
演員們回憶,緬甸觀眾尤其愛看傣劇。德宏與緬甸北部接壤,傣劇與緬戲均受南傳佛教影響,服飾、動作有頗多相似之處。一次,們從高一行到緬甸木姐演出,在山坡搭起的露天舞臺,吸引上萬緬甸民眾圍觀。原計劃4天的演出,最后連演10天?!芭_下有人說,這個劇團不得了,有人會飛!”
近年來,現(xiàn)代娛樂沖擊下,傳統(tǒng)戲曲生存空間日益縮減。德宏州傣劇傳承保護展演中心積極創(chuàng)新,正尋求市場經濟的認可。
5月22日,德宏州傣劇傳承保護展演中心演員們參與《記憶·德宏》專場演出前的快閃表演。中新社記者 劉冉陽 攝
德宏是知名邊境特色旅游目的地,專業(yè)傣劇演員們加入今年3月恢復的《記憶·德宏》專場演出,在全息投影等技術賦能下,收效良好。據(jù)票務平臺數(shù)據(jù)顯示,今年暑期演出門票日銷售率達85%。預計今年接待量可突破15萬人次,帶動周邊文旅消費增長30%以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