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清代的皇家園林之中,圓明園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。今日的殘磚斷瓦間依然可見當年“萬園之園”的盛景。清史專家、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王道成的研究生涯與圓明園緊密相連——從考察中的“黍離之思”,到橫店“圓明新園”爭議中的理性發(fā)聲,他的視角始終聚焦于歷史真實與當代價值的平衡。
近日,新華網(wǎng)文化產業(yè)中心專訪王道成教授,回溯其清史研究之路,探討圓明園研究的現(xiàn)實意義。
以下是采訪實錄:
新華網(wǎng)文化產業(yè):您本科就讀中文系,后卻深耕清史領域。這一轉變背后有哪些契機?
王道成:人生的轉折往往充滿意外。1972年3月,鄰居告知我人民大學籌建清史研究所的消息。當時清史被視為“古代史與近代史的夾縫”,鮮少學者涉足。但清代三百年歷史恰恰是理解近代中國與世界交融的關鍵窗口。盡管當時我已年近四十,但“文史不分家”的理念讓我決心投身其中,我的人生軌跡就此與清史緊密相連。
新華網(wǎng)文化產業(yè):您曾出版《頤和園》專著,并提出將其置于“三山五園”體系中考量,這對后續(xù)圓明園研究有何啟示?
王道成:1980年左右參與《頤和園》寫作時,我感到了孤立研究園林的局限性。頤和園作為“三山五園”的重要組成部分,必須與圓明園、暢春園等聯(lián)動考察。記得首次踏入圓明園遺址時,福海周邊柳樹成蔭、稻田綿延,排水溝聲與蟬鳴交織,雖無昔日盛景,卻別具“故宮禾黍,人世滄桑”的詩意。同時在游園過程中我們深感應從群眾出發(fā)、為群眾寫書,從與游客一同游園的交流中,幫助我們最終確認了《頤和園》一書的主要研究方向與研究問題,其中也促使我進一步研究園林文化。
新華網(wǎng)文化產業(yè):2008年橫店籌建“圓明新園”引發(fā)熱議,您為何支持這一項目?
王道成:我并非簡單支持復建,而是主張“整修”。我用四句話來概括:“圓明園是中華民族歷史發(fā)展的又一高峰期的建筑”“圓明園是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的結晶”“圓明園是中華民族近百年屈辱的見證”“圓明園再造輝煌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象征”。橫店項目若能以現(xiàn)代技術再現(xiàn)建筑藝術,同時標注真實歷史脈絡,便可在文旅體驗中,強化歷史記憶。
新華網(wǎng)文化產業(yè):您認為《圓明園四十景圖》為什么被視為還原圓明園的核心?
王道成:因為它是寫實的,它不是虛構的!乾隆在圓明園建成后,命宮廷畫師唐岱、沈源歷時九年繪制,每一景都有題詩或者題詞,記錄圓明園全盛時期的樣貌,這是還原圓明園的核心物證。
策劃:李欣
統(tǒng)籌:王坤朔 王碧姣
采訪:吳婧菲
文案:李廣宏
拍攝:丁梓朔 王天惟 李廣宏
剪輯:呂芷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