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
朋友圈
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
文/大壯實驗室
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,贅述在文章結尾
在中國電視史上,有一種聲音,幾乎與一個時代綁定,沉穩(wěn)、厚重、節(jié)奏明快,既有力度,又帶溫度。
羅京,很多人記憶里的《新聞聯播》,開場第一句就是他的聲音,他的語調不急不緩,像一把重量適中的小錘子,敲打在觀眾的心口。
有人說,羅京的聲音,是“國家的聲音”;有人說,他是那個年代的“定海神針”,但如果只把他看作一個新聞機器,就太低估這位播音員了。
1961年5月,羅京出生于北京,他在家里是最小的,所以父母對羅京的要求不嚴苛,所以羅京想的也簡單。
高中讀書時直接選擇了理科,然后自己按部就班的考上大學就可以了。
但是最有意思的來了,羅京從小學習成績就好,按照正常來說,長大后可能會考上一所不錯的理工類大學。
最后可能會成為一名工程師或者老師,不過人生就是充滿各種各樣的選項。
高中階段,北京廣播學院招生部門來他們的學校開展招生工作,他有一個朋友想去參加考試。
但是自己又不好意思一個人去,于是想讓身為好朋友的羅京陪著他一起去。
他陪同學一同報考了北京廣播學院,當時羅京只不過是想試一試,增長一點見識。
然而沒想到的是,羅京居然被招生老師一眼看中,因為當時的他面容清秀帥氣,講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。
一開始羅京壓根沒把這當回事,他覺得自己馬上要面臨的是高考,所以心態(tài)非常輕松的去參加考試。
但是就在這陰差陽錯之下,羅京意外的被錄取了,非常戲劇化的進入了北京廣播學院。
大學四年,他幾乎把自己泡在錄音室里,別人出去玩,他在練聲;別人睡懶覺,他在讀稿。
長期的訓練讓他的普通話逐漸脫去地方口音,轉而形成一種清晰、飽滿、極具穿透力的聲音。
那時候,誰也沒想到,這個小伙子,會成為后來《新聞聯播》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。
1983年羅京大學畢業(yè),憑借極為優(yōu)秀的成績,順利踏入中央電視臺開啟職業(yè)生涯,當時,他還是個新人,先是從普通新聞播報做起。
沒多久,他就被調入《新聞聯播》播音組,要知道,這個節(jié)目可是中國最具權威性的新聞窗口,對播音員的要求極高。
剛上臺時,他也緊張,稿件內容龐雜,節(jié)奏要求精確,不能有絲毫差錯。
一次失誤,就可能影響數以億計的觀眾觀感,可羅京有一個優(yōu)點:越到關鍵時刻,他越沉穩(wěn)。
隨著時間推移,他逐漸掌握了《新聞聯播》的節(jié)奏,聲音更有力量,處理新聞的方式更見老練。
到了1990年代,羅京已經成了“臺柱子”,觀眾一聽聲音,就知道是他,那種厚重感,仿佛給人一種國泰民安的信心。
羅京的主持風格,可謂獨一家,他的音質純正、清晰明亮、富有磁性、控制自如,非常有感染力。
此外,羅京個人形象十分出眾,他行為儒雅,播音時端莊持重,工作中認真仔細,氣質十分大氣又內斂含蓄。
是大眾公認的“國臉”,給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,很多人以為,羅京就是那副嚴肅模樣。
其實不然,在生活中,他幽默、風趣,愛開玩笑,朋友聚會時,他會模仿各種方言。
讓大家笑得前仰后合,他也愛唱歌,尤其喜歡京劇,偶爾還能在飯局上來一段。
同事們如此評價他:“于臺上,他神色冷峻,盡顯專業(yè)沉穩(wěn)之態(tài);在臺下,他熱忱親和,滿溢溫暖友善之情。”
這樣的反差,正說明他不是“播音機器”,而是有血有肉的人,他是很重感情的人,無論對同事還是朋友,都很仗義。
有一次,年輕播音員在節(jié)目中出錯,嚇得六神無主,羅京沒有責備,反而安慰道:“沒事,誰沒年輕過?”
一句話,暖了心,也堅定了小伙子好好播音的決心,進入新世紀,羅京已經是央視《新聞聯播》的“靈魂人物”。
他的聲音伴隨了幾代人,無論是重大節(jié)日的報道,還是突發(fā)新聞的播報,他都能用最穩(wěn)重的方式傳達。
觀眾說:“聽羅京播新聞,心里就踏實?!边@種踏實感,其實并不是嗓音本身,而是他幾十年如一日的專業(yè)積累。
對他來說,播新聞不是“念稿子”,而是對國家事件、對社會公眾的一種責任。
想必大家對李瑞英并不陌生,她是羅京的大學同窗,在《新聞聯播》的主播臺上,她與羅京默契搭檔,一起走過了整整26年的歲月。
共同留下諸多難忘回憶,對這個多年的好朋友,李瑞英是無比的佩服,尤其是他的業(yè)務能力非常頂尖,記得李瑞英回憶老友時說過:
“有一天稿子來得很多、很急,那也是羅京碰到的自認為有生以來最急、最難的一條稿子。稿子共有12頁,復印得很不清楚。
有的只打出了半個字,還有很多修改的痕跡,當稿子遞至羅京手中時,他已然身處演播臺。
此時,他根本無暇預覽與熟悉內容,只能憑借豐富的經驗將稿子流暢讀出來。
作為搭檔,我當時十分忐忑,整篇稿子長達17分鐘,但他居然一個字都沒有錯,很順暢地讀了下來。
羅京所取得的成績,彰顯著他時刻準備好的職業(yè)狀態(tài),更映射出26年近萬個日夜中,始終恪盡職守、從不懈怠的職業(yè)精神。”
此外,羅京曾擔綱主持1997年香港回歸、1999年澳門回歸的重要播報,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,他用沉穩(wěn)之態(tài)傳遞相關訊息,用聲音見證時代大事。
羅京對待工作那種認真的態(tài)度,讓康輝收獲頗豐,1993年,康輝畢業(yè)了以后。
隨即就進入了中央電視臺工作的,因為工作的緣故,兩個人雖然剛開始的時候不在一各部門。
但是康輝也多次跟羅京有面對面交流的機會,兩人亦師亦友,康輝曾在自己的書中多次提到了羅京對他的指點。
在羅京的人生中,不僅事業(yè)順遂,就連愛情也十分浪漫,他和妻子劉繼紅兩人在同一個學校,再一次機緣巧合下,兩人相遇相知。
交談中,兩人興趣愛好非常投機,彼此間也有了好感,于是兩人的老師果斷撮合兩人,羅京主動開口表白。
經過三年的戀愛,兩人結婚了,并且生下一個可愛的兒子,可能老天也會嫉妒人。
正當羅京事業(yè)蒸蒸日上、家庭和美圓滿之際,他被診斷出了癌癥,猶如晴空霹靂,打破了生活的平靜與美好。
當時2008年是北京奧運會,作為“國臉”羅京成為了奧運火炬手,當時羅京的病已經重了,但他還是堅持完成傳遞火炬。
2008年8月31日晚,《新聞聯播》的播音屏幕上,羅京完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播音,莊重沉穩(wěn)的聲音,成了難以再續(xù)的絕響。
羅京被診斷出了癌癥,消息一出,觀眾震驚,誰能想到,那個看起來永遠精神飽滿的新聞主播,會被病魔擊中?
治療期間,他依舊樂觀,他會對朋友說:我還得回去播新聞呢,觀眾等著我呢。
然而,病魔并未給予他更多生機,2009年6月5日,羅京因病與世長辭,年僅48歲。
當羅京病逝后,康輝悲痛不已,他在接受采訪時一度哽咽,那一天,許多人流淚。
或許不是因為他們和羅京認識,而是因為他們熟悉那聲音以后沒有了,這么多年,每天七點整的守候。
2019年,正是羅京病逝的第十年,央視的主持人康輝和一行人前去悼念他。
在全部活動都結束了以后,康輝在羅京墓前留下了一張珍貴的照片,那天下了淅淅瀝瀝的小雨,照片里。
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康輝對這位老友的思念,悲傷的感覺要溢出來了,他舍不得這位亦師亦友的知己。
仿佛當時羅京告訴康輝的話還環(huán)繞在康輝的耳邊,他經常給康輝講自己的播音經驗。
還記得羅京告訴康輝:你要培養(yǎng)一種氣質,培養(yǎng)一種氣場,培養(yǎng)一種氣派。這些羅京多年工作的寶貴經驗,讓康輝受益非常大。
羅京離開后,很多人都說,新聞聯播的味道,變了,雖然播音員換了一代又一代,但羅京的聲音,已經成為標桿。
年輕的播音學生,至今還在模仿他的氣息和語調,他的妻子和孩子,一直保持低調生活,不愿讓公眾的關注打擾平靜。
但只要一提羅京,人們心中依舊涌起敬意,羅京的一生,說長不長,說短不短。
48年的生命,26年的播音生涯,幾乎把整個青春和成年都獻給了話筒。
他沒有驚天動地的豪言壯語,卻用每天不間斷的新聞播報,塑造了一個國民共同的記憶。
他的故事告訴我們:真正的偉大,可能就是在平凡崗位上,把一件事做到極致。
聲音不在了,但他所代表的那份莊重與責任感,永遠留在人們心里。
參考資料
沈陽日報:央視主持人追憶羅京(圖)2009-06-06
東方今報:《新聞聯播》主持人羅京病逝 抗癌10個月享年48歲 2009-06-06
舉報/反饋
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