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先掰扯個事兒啊,之前我跟我朋友嘮起《鐵齒銅牙紀曉嵐》,他還特篤定說 “那紀曉嵐跟和珅,不就是天生的死對頭嘛,天天斗來斗去的”。我當時差點沒把手里的茶噴出來,說實話,以前我也這么想,覺得這倆人就跟貓和老鼠似的,見面就得掐??珊髞矸它c史料才發(fā)現(xiàn),咱都被電視劇帶偏了!
你別說,電視劇里把紀曉嵐塑造成那種剛正不阿、專跟和珅對著干的清官,和珅就是個油滑的大貪官,倆人一見面就唇槍舌劍,看著特解氣。但實際上啊,這倆人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的對手,更談不上什么 “死敵”。我記得之前看《清史稿》的時候,里面提紀曉嵐的部分,壓根沒怎么提他跟和珅的沖突,反倒是說他更多時候是在修書,比如《四庫全書》,這活兒可是個細致活,得沉下心來干。
和珅呢,那可是乾隆跟前的大紅人,管著戶部、吏部好幾個重要部門,手里攥著實實在在的權(quán)力,每天琢磨的都是怎么替乾隆搞錢,怎么把朝堂上的事兒理順了,讓乾隆舒心。你說他倆一個管文化典籍,一個管財政人事,日常工作交集都沒那么多,哪來那么多架可吵???
其實吧,這里面最關(guān)鍵的還是乾隆。你想啊,乾隆是誰啊,那可是把皇權(quán)玩得明明白白的主兒。他心里跟明鏡似的,朝堂上不能讓一派人獨大,得有不同的人各司其職,還得互相牽制著,這樣他這個皇帝才能坐得穩(wěn)。紀曉嵐學識高,能幫著朝廷整理文化,樹立正統(tǒng)形象,這是他的活兒;和珅會理財,能替乾隆解決錢袋子的問題,還能把那些瑣碎的行政事務(wù)處理好,這是和珅的活兒。你看,倆人分工多明確啊。
我有時候就琢磨,乾隆其實就是把他倆當成了自己手里的兩把尺子。用紀曉嵐這把 “文尺子” 來把控思想文化,用和珅這把 “權(quán)尺子” 來打理朝堂實務(wù)。而且啊,他還故意讓這倆人之間有點微妙的制衡感,比如有時候和珅辦事太急功近利了,乾隆可能就會讓紀曉嵐從旁提點幾句,說幾句公道話;要是紀曉嵐在修書的時候太拘泥于舊例,和珅也能從實際辦事的角度提提意見。但這根本不是什么私人恩怨,就是乾隆為了平衡朝堂勢力,故意安排的。
之前我還看到有人說,紀曉嵐其實對和珅的一些做法也不是完全認同,但他也沒像電視劇里那樣直接跟和珅硬剛。為啥???因為他清楚自己的位置,知道乾隆需要和珅這樣能辦事的人,也知道自己的職責不是去跟和珅斗。他要是真跟和珅鬧得你死我活,那不是打乾隆的臉嘛,乾隆能饒了他?
還有啊,咱得看看倆人的年齡和官階。紀曉嵐比和珅大了快三十歲,和珅在朝堂上風光的時候,紀曉嵐都已經(jīng)是個老頭子了,倆人在官場的上升期都不一樣。和珅年輕有為,官運亨通的時候,紀曉嵐更多是在翰林院、詹事府這些地方打轉(zhuǎn),后來雖然也當了禮部尚書,但手里的實權(quán)跟和珅比,差得不是一星半點。你說一個沒那么大權(quán)力的老臣,怎么去跟權(quán)傾朝野的和珅當死敵啊?
我真的,每次看到有人拿電視劇里的情節(jié)當歷史說,就有點著急。不是說電視劇不好看,《鐵齒銅牙紀曉嵐》我也刷了好幾遍,張國立老師和王剛老師演得是真精彩。但咱得分清戲說和正史啊,不能把電視劇里的情節(jié)當成真的歷史。
現(xiàn)在想想,其實乾隆這套 “分工制衡” 的手段,也挺有意思的。他就是通過給不同的臣子安排不同的活兒,讓他們之間既互相配合,又互相牽制,這樣整個朝堂就牢牢地攥在他自己手里。紀曉嵐和和珅,說白了就是乾隆皇權(quán)棋盤上的兩顆重要棋子,他們的關(guān)系根本不是什么 “死敵”,而是為了滿足皇權(quán)需求的一種分工合作。
你說這事兒怪不怪?咱們看了這么多年的電視劇,居然一直誤解了倆人的關(guān)系。有時候真覺得,讀點歷史挺有意思的,能發(fā)現(xiàn)好多跟咱們固有印象不一樣的東西。不知道你們之前是不是也覺得紀曉嵐和和珅是死敵?。糠凑乙郧笆巧钚挪灰?,直到后來翻了些資料才明白過來。